|
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进展102
【摘要】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多种心脏病患者的病情发展至终末期阶段的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同时也是临床上公认的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寻找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案长期以来始终是临床及相关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以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过程中,通常会建议选用利尿剂和洋地黄类药物,尽管可使患者症状得到改善,但患者的临床死亡率水平仍然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随着近些年来相关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提高,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其治疗效果也越来越理想。本文主要从神经激素活性抑制药物、促进生物合成代谢药物、置入性装置等三个层面入手,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进展情况实施综述。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进展;综述
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临床上死亡率水平非常高的一种疾病,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人数呈现不断增多的发展态势[1]。充血性心力衰竭也随之成为心血管疾病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根据相关领域所进行的调查资料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新增加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人数达到100万,且预后效果普遍不是十分理想。本世纪以来,由于心力衰竭病情恶化发展而住院治疗的人数增长3倍左右,首次住院五年内的死亡率水平已经高达75%以上[2]。本文主要从神经激素活性抑制药物、促进生物合成代谢药物、置入性装置等三个层面入手,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进展情况实施综述。汇报如下。 1 神经激素活性抑制药物 1.1 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 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推荐使用的药物大多数都是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但关于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在治疗心力衰竭过程中的最佳使用剂量目前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国际相关权威组织认为,比索洛尔的使用剂量不会对该病患者的死亡率水平产生影响,因此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在具体治疗过程中的实际使用剂量,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在选择药物的时候,需要充分结合心率和耐受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权威指南当中,建议将β受体阻滞剂连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两类药物联合应用,但是具体效果目前还没有得到系统的证实[3]。 1.2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类药物 该类药物可以对AngⅡ受体的传导过程起到一定的阻断作用,其实际治疗效果可以达到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相当的水平。使用缬沙坦对心力衰竭进行治疗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水平可以明显降低[4]。 1.3 血管扩张剂 相关领域所进行的心力衰竭疾病动物模型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显示,通过采用具有扩张血管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可使心脏的负荷水平明显降低,对血流速度进行改善,从而增加心脏的输出量。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的血管扩张类药物,可以使血管扩张的同时,还能够将交感神经系统激活,使心脏所承受的负荷水平增加。 1.4 正肌力药物 米力农已经成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正肌力药物,作用于患者体内后,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充血症状得到改善,但是有几项相关的大规模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米力农进行治疗,并不能使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得到显著的改善[5]。 1.5 醛固酮受体阻滞剂 心力衰竭患者由于长时间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进行治疗,血浆醛固酮水平的稳定性会出现一定的异常,甚至会呈现持续性降低的趋势,导致“醛固酮逃逸”现象的发生。使用醛固酮受体阻滞剂类药物进行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该情况的发生,使醛固酮水平对患者机体所造成的伤害程度减轻,使药物治疗效果得以改善。 1.6 利尿剂 由于利尿剂类药物的应用,可以使肺动脉压和左室充盈压水平降低,所以即便是一些没有没有特殊症状表现的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推荐使用该类药物。关于利尿剂类药物在治疗该病过程中的最佳剂量的使用,多数情况下推荐小剂量。新型水钠调节药物的肾毒性相对较低,安全性更加理想,以腺苷受体拮抗剂、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最为常用[6]。 1.7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他汀类药物 该类药物与他汀类类药物对心力衰竭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具体效果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2 促进生物合成代谢药物 2.1 雄激素 对体内的雄激素水平进行适当的补充,可以使心血管功能得到改善,导致骨骼肌肥厚、肌重明显增加,使心力衰竭病理学发展过程中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之间的失衡状态得到充分的纠正,对神经激素的改变和细胞因子激活进行抑制,从而控制心力衰竭症状。因此适当的补充雄激素,可作为心力衰竭辅助性治疗的一种方式[7]。 2.2 生长激素类药物 生长激素可以对机体内有机蛋白的合成过程进行有效调节,这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腔扩张属于导致心力衰竭发病和病情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合适造成心室重构的一个主要原因[8]。 3 置入性装置 3.1 双心室同步起博 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发展至晚期阶段的时候,多数情况下会伴随出现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使心房心室无法保持同步状态,使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表现程度进一步加重。双心室同步起博,可以对异常状态下传导延迟现象进行及时有效的纠正,使左右心室和室内的同步激动恢复正常,从而大幅度改善心脏输出量[9]。 3.2 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 国际权威组织已经制定了关于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的具体指南,其中最为突出的一项改进措施是,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之后,左心室射血分数达到30%以下的心力衰竭,明确的纳入了使用该方式进行治疗的适应证范围当中[10]。
参考文献 [1] 邹晓光,朱永艳,张治成,等. 米力农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心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7,36(11):1176-1179. [2] 朱凌峰,脱宝娟,贺桂彬. 托伐普坦对高龄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2017,46(23):2916-2918. [3] 梁蔓逸. β 受体阻滞剂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9):17-19. [4] 黄国虹,陈艳,游卫华,等.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与心脏变时不良的相关性[J]. 广东医学,2017,38(21):60-61. [5] 宁小康,王文丽,武向阳,等.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12):2339-2343. [6] 李金会. 卡托普利联合倍他乐克、左卡尼汀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6, 30(7):78,87. [7] 贾玉玲,崇立明,李雷,等. 雄激素对雌激素引发去势雄性SD大鼠前列腺炎症及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7,31(6):568-573. [8] 史濛,彭桂香,王颜,等. 硝普钠与多巴胺持续静脉泵入联合个性化护理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55 例临床评价[J]. 中国药业,2017,26(24):30-32. [9] 殷康,华伟,丁立刚,等.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猝死长期随访结果[J]. 中国循环杂志,2017,32(9):889-893. [10] 张凯,刘峰涛,曾钧发,等. 米力农联合无创呼吸辅助通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 医学信息,2017,30(22):75-76.
文章分类:
优秀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