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你要了解104
来源:健康忠告杂志网址:http://www.jkzgzzsbjb.com 2020年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因溃疡性结肠炎(UC)而辞职。这一疾病也因此走入大众视野,引起关注。作为一种反复的、难治的、非特异性的慢性肠道炎症疾病,UC特征即患者直肠及结肠黏膜的局部溃疡及炎症反应,罹患者以时有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主要表征,可对正常的生活及工作节奏造成严重干扰,并有癌变风险。目前,现代医学对此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为主要治疗举措,但有停药易反复、长期应用毒副作用大等缺陷。而中医药可从多系统、多靶点对该病施以治疗及调控,兼具疗效肯定、副作用小等优势,且复发率较低。本文即就中医对该药的研究及相应的治疗举措展开分析,并详述,以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一、病因病机 中医体系内,该病归属“痢疾”、“肠僻”、“泄泻”等范畴。在《素问·太阴阳明篇》中有记载,食欲不节,起居不时,而使阴入五脏,脱满闭塞,而为下泄,久之为肠僻。故在既往,中医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可予以饮食不节、素体虚弱、情志失调及外感邪气,而致气运不顺,湿热于体内淤积而致。在近年的相关研究中,有学者提出,患者阴阳气血虚弱、皮肾双亏,即本虚,为该病发病基础;而湿热、淤血及疫毒等标实,为发病关键。而另有学者从肝、脾关系为着眼点,提出毒、湿、郁、淤为该病病机特点,并有肝郁气滞、湿热瘀毒之证相伴。总之,对于该病,除先天因素外,在该病中,湿热疫毒对于疾病进展的推动性已为共识,而且该病为动态演变过程,为多脏器受损,而非某一脏器之变,且有瘀毒、淤血、湿热等实邪夹杂,故其基本病机为正虚邪实。 二、中医药治疗 (一)中药内服 中药方剂内服为中医较多采取的手段,同时为其辨证施治与整体观的一种具体体现。在有关学者所分五型中,对于大肠湿热证,考虑依据于芍药汤加减施以治疗;对于脾虚湿蕴证,则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施治,以健脾益气,并化湿助运;对于寒热错杂型,则用乌梅丸加减医治,以温中补虚,并清热化湿;对于肝郁脾虚证,方用痛泻要方加减以施治,以疏肝解郁,并健脾益气;对于脾肾阳虚证,则以理中汤加减施治,以健脾补肾,并具温阳止泻之效。经典方所拥有的独特思路及收获的确切疗效,使之获得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而经典方加减,为辨证施治以外,依据于患者实际状况及病情所酌情加减其他组方的一种治疗方案,体现了中医的客体性及个体差异性。 (二)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法可使药物于病所直达,以促使其有效成分得以直接且有效吸收,使消化道相关症状得以有效缓解,加速溃疡愈合,所起为立竿见影之效,且不良反应较少。但其操作有一定难度,且易污染床铺衣物,患者的体验感亦较差,故临床依从性较低。通常临床以中药口服与之联合应用,双管齐下,内外兼治,以使整体治疗效果得以提升。 (三)针灸治疗 针灸为中医较为重要的外治手段之一,经由特定穴位可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进行有效的调节,促使患者免疫功能得以改善,同时使结肠黏膜屏障作用有所增强,并提升巨噬细胞吞噬能力,达到机体抗炎与促炎因子的有机平衡状态。在临床施治时,主要对手足阳明大肠经予以选择,包括手太阴脾经及任脉,以发挥其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及益气健脾等功效。而艾灸则以腹部诸穴为着眼点,其中尤以腹部任脉为重,以实现补益元气之功。针对于针灸之法,其可扶正祛邪,同时补虚泻实,有标本兼治之效,且不良反应少。但针灸通常为该病辅助疗法,部分患者有晕针或畏针等反应,故不为首选。 (四)药穴结合 所谓药穴结合,即针刺与药物的联合应用,其可使患者肠粘膜呈更为良好的愈合,同时经由穴位注射药物可促使患者机体免疫调节功能有所增强,兼具抗菌、抗炎及肠道功能改善的突出效果,以增强临床疗效。而穴位埋线指的是将一种异常蛋白通过穴位原理于其下埋入,经不断的吸收和分解,可起到持久且缓慢的类似于“气至”的针灸效果,从而使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的同时机体免疫力增强,并具消炎效果。穴位贴敷为中医又一特色,经由药物于相应穴位的贴敷,使药效经皮肤腠理抵达病灶,具解痉、止痛等作用,并可使患者肠道内外环境得以良好改善。在药物与穴位的双重作用下,可起到驱邪补虚的作用,并使患者机体免疫调节能力进一步增强,改善局部病理变化的同时,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五)中西医合用 在西医体系内,对于UC的治疗,以氨基酸水杨酸制剂等为主,其可经由对炎性介质的抑制及阻断,起到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并可抑制免疫细胞免疫反应,以使患者腹痛及腹泻症状得以缓解。但因UC的反复发作性,患者长期用药可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有贫血表现,且停药后极易复发。而中药相对而言,更为安全,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不良反应予以减轻,并使临床疗效增强,有益于疾病复发的有效控制。故中西医结合为临床值得推广方案之一。 (六)情志调摄 对于UC患者而言,因情志不畅,而致肝气郁滞,以至于横逆犯脾,且湿浊蕴结而发。在中医方面,五音疗法对于患者的情志可有较好调节。如肝郁脾虚型,可给予宫音与角音聆听,对于心肾不交型可给予徽音与羽音聆听,同时辅以穴位按摩,促使患者抑郁或是焦虑情绪得以有效缓解。在诸多研究中证实,在治疗中配合五音疗法或情志指导,可帮助患者获以疾病治疗信心,对其情志可行有效调摄,进而对疾病治疗的顺利推进以及联系提升大有裨益。正如《素问·汤液论》所言,精神不进,且志意不治,此病难愈。故而,在积极施以治疗的同时,注重患者情志调摄,可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结束语: UC病因未明,病程较长,且病情呈缠绵难愈态势,其治愈的难度较大,停药后反复发作的风险极高,因而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难治疾病之一。在中医药方面,对于UC的治疗,其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并具多元化特征,所涵括的中药内服、针灸、穴位埋线、灌肠等,均对疾病病症改善有良好效果,同时中医注重对患者情志的调摄,以求从多方面给予患者高效干预,促使其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炎与促炎因子保持均衡状态,病症得以良好改善,具疗效佳、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等诸多优势。但同时,在中医药治疗的开展过程中,在客观且统一的辩证分型及诊断标准方面,尚存在不足。因而,对于UC发病情况、相关因素,应给予更为深入及全面、客观的研究,并尽快予以相对合理的分型及诊断标准体系建立,使中医理论体系更为完善。
文章分类:
优秀论文
|